一些被猛烈捧上神坛的人,受不得群众洪水猛兽的质疑,一旦受到大量质疑,它们的完美形象就顷刻崩塌。
还有一些东西,它即使被捧上神坛,经过短期的质疑以及长期的学习、内化后,反而越加证明了它内容的深度性和可用性,它不受时代影响,而是随时可取用和深化理解的泛化认知结构。
我们的教育把学习原理和学习术语搞反了,很多人经过填鸭教育以后,在现实生活中记住了术语,但不一定会原理。
就像LLM在非线性关联中缺乏对线性任务设计的经验库一样,在遇到某些问题是容易出现偏差;设计的编程语言的容错率都太低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一致性经验的缺失,只知道大概调用方法但却缺乏通过实践构建经验。
现在术语的命名规则,有些术语是用纪念的内容或人的名字命名的,某些术语又是用实际来命名的;还有些术语是冗长的,像英文术语部分会越叠越长,从而让人望而生怯。
真正具备长期观的术语能不断的演化成多义的方向,而那个术语又能反衬出简单的描述。
未来的教育领域就是要打破这种情况的产生,采用更能描述其真实情况和本质的术语,让其更有长期的通用性。
比如说煤气灯效应,单看表面还以为是以描述煤气灯的效果和应用,实际上它在描述1994年的美国电影《煤气灯下》的效果和应用。
未来教育的方向可以让术语更加贴近本质和具备长期通用性,例如煤气灯效应可以简化成(撒谎、误导)谎导效应。
术语的名字是有时代性的,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突破这些时代性,从而让术语更广泛、更通用。也更少形成需要主动搜索、记住名字却不懂原理的壁垒。
有时人们总是害怕偏差,用逞强、术语和逃避事实等等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但真相的探索正是在一个个看似错误的开放性探索中形成的。
敢于偏差,哪怕给出的结果是有问题的,大不了揉成一团废纸团;善于拉回,这样的强化学习带来的认知提升是切确实际的,比待在舒适区里重复着看似正确的废话好多了。
回顾历史就是回顾自身成长的路径和历史的经验,敢于纵观直面问题,自信和不自信的边界便悄然模糊。
很多人在社会中做着较为简单的活,形成了简单的回路,如果一直重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目前社会的运作机制会让人在这种简单回路中失去探索的活力,逐渐被社会运作流程的规训所拘束。
再看看老鼠乌托邦,其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情感绑架地狱,它那看似物质充足的土地孕育着毫无边界的交互,闭塞的希望悄然灭泯在这精神边界双匮乏的土地之中。
地狱用无间的交互启示着我们,不间断的环境造就众生对无间断的执着。
但物极必反,有无间断之论,就有摆烂调整之说,物质的极大旺盛,意味着更多人的无间断付出。
若机制不更改,无间断的付出将带来躺平,当关系随时被抛弃,躺平带来外部环境的反噬,社会的个体在发展中异化成原子化。
我们要想到,这是人类自性所就之土。原有的生育机制是为家庭造就劳动价值,拥有一定时代性的代际培养和关系建立,但也有旧社会旧思维的悲哀。
当一个个体出社会就要被挑拣时,一个通过稳定培养支撑的环境显得是如此可贵,稳定的环境一直是人类繁育的基石。
这里指出我们在高中就学习过的一个事实:植物受到过量激素反而形成反向作用。
这在人类也是如此,部分个体体征睾酮总数高,却无法发挥其作用,大脑仍认为其睾酮含量缺乏。
睾酮和SHBG含量很高,两者的作用形成互锁机制,进而锁住了游离睾酮的发挥,导致男性的部分性征不明显。
在案例中,短期的元素补充显然无法解决长期问题,反而形成对外部的依赖。男性性征的进一步体现,在于找出根本问题,通过持续调整和动态演变打破互锁的僵局。
变化始于改变系统和超越系统,无论如何变化,其都是系统的多样化组成。
当一个工程师笨拙地将元素拼凑在一块,不断地试验新的拼凑方式。它的成功和推广,便成了系统的自然组成之一,但总有一天会接受变化和超越。
碎碎念:
最近批判了人民日报的论调《人民日报评论:曲解K字签证,只会误导公众》,它用了一种用政治正确言论进行人身攻击的方式来进行撰写,让我想想它的问题...
一是他用了过时的数据来进行论证,其内容中3000万的人才缺口引用2016年的数据;二是它在某些论调上太绝对性,将群众的合理疑虑简化为毫无必要的担忧;三是它采用了一种扣帽子的方式进行论述,讲人分成xx论者、崇洋媚外、不自信...
这让我意识到立场的重要性,我在十月一号发布了一篇试手作,引用了毛主席的言论(1957年对人民日报作"二流报纸"的批判,以及支持群众发声的语录),意外的过了审核,作为第一期视频能很好的促进我接下来的创作。
同时,我也想到一些有趣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立场,那么它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将被模糊,为了适应环境活的越来越重复和压抑。
如果生活中没有立场,就容易人云亦云,过于随波逐流,主见、创造性和方向被弱化。
佛陀的立场没有强烈的指向自身(例如:你们要信我,我会帮你解脱,帮你们赎罪,前提是信我...),很多时候不以自身为主体,以方便的形式指向了更远的路——解脱。
它论述这个世界是充满冲突、痛苦、烦恼和二元对立的,在当前世界的自然界中有无量虫、无量动物、无量植物、无量物质,而这些很多都是长期处于对立形式的,但也有共生融合;它通过不断的论述道理引导我们解脱,而画像雕像文字只是其方便法门一部分,这让我想到去中心化。
我们不能只是因为在城市区域短暂的脱离了自然界的威胁而意味的认为世界就是如此,从而理所当然的享受,我们要考虑到自然界的威胁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当今的前提下被弱化了。
我们仍受到社会规训和流程化压迫的苦难,物质和肉身上的苦化作了一种精神上在标准化中循环的隐藏苦难,这个苦难更微妙,也更复杂。
我们吃的鸡蛋大部分都是蛋鸡生来的,它们在狭小闭塞的环境下接触长期光照,它们在燥热的温度和狭小的区域进行产蛋工作,最终仍难逃屠宰的命运...
在接触一片杂草堆时,我们仍有可能被带刺的植物刺中割伤,即便我们有衣服鞋子作为保护,还有小概率会收到动物伤害,也许人类目前在较有长期安全感的环境最长期反感的动物伤害是蚊子吧...哈哈...
一个有趣的事情,我以前比较招惹蚊虫,现在这个趋势减弱了,在同样一个环境其他人常被蚊虫叮咬,我受叮咬的概率会弱一些。
挺有趣的,我觉得就到这里该适可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