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跌入谷底,二者都让我受益良多。”
—— 一句被用烂了的话,但此刻却无比真切。

整理这些旧文,犹如翻阅一本过去的日记,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对当初稚嫩笔触的尴尬,有对大胆妄言的赧然,但更多的,是一种欣慰。因为这一字一句,都是思考存在过的证明,是认知之路上的一个个坐标点。

回顾从年初到今秋的历程,我的思维仿佛经历了一次“认知升维”。如果非要概括这条轨迹,那大概是从 “模糊的直觉”“系统的批判” ,再从 “批判的解构” 迈向 “建设的重构”

  • 第一阶段:直觉的奔涌(约2024年-2025年6月)
    那时的文章,如《如空》、《科学真相》,充满了强烈的哲学思辨和直觉性的感悟。像一颗未经切割的钻石,充满了原始的光芒与力量,但棱角分明,结构混沌。我喜欢用宏大的概念,试图用“道”、“空性”、“熵”来解释一切,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试图用一元理论覆盖万物的冲动。它很重要,这是所有思考的起源,是思维的“元气”。

  • 第二阶段:批判的转向(约6-7月)
    随着更深入地接触技术细节(如DeepSeek R1模型),我开始遭遇“现实校验失败”。我猛然发现,之前的许多宏大叙事在具体的、工程化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像《DeepSeek的局限性》、《思想二向箔》这样的文章出现了,充满了锐利的批判和解构。我不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理论(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幻设定),而是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包括自己过去的观点。这是一个“破”的过程,虽然言辞有时过于激烈,甚至有些“暴论”,但它是建立真正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不破不立

  • 第三阶段:系统的重构(约8月至今)
    批判之后,废墟之上,重建开始了。我不再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试图理解事物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动态平衡

    • 我明白了MoE的问题不在“线性”或“确定性”,而在于目标函数与训练数据的对齐质量
    • 我理解了**“空有不二”** 在技术上可能映射为线性经验与非线泛化的动态切换机制
    • 我论述问题开始追求事实核查、数据支撑和逻辑闭环,如关于关税和供应链的文章。

这个过程,正是我为自己思维注入的 “负熵”——从信息的混沌中,提炼出秩序。

我一度想删除这些“黑历史”,但现在我决定保留它们。因为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思考者如何笨拙地、甚至是错误地,一步步逼近他心中的真相。进步的悖论就在于:当你向前迈进的那一刻,过去的自己就成了“黑历史”。而拥抱这份“黑历史”,就是拥抱了成长本身。

这些文字是我的影子,我接纳它。它提醒我:

  • 思考的价值在于行动,而非完美的结果。 “有行动总比没行动好,大不了揉成一段废纸团。”
  • 真正的理解来自于主动的、甚至是失败的尝试。 跨学科思考的勇气,远比停留在舒适区内重复正确的废话更为可贵。
  • 思维的魅力在于其流动性。 今天的系统,也终将被明天的我所超越。而这,正是最令人兴奋的地方。

所以,这本集子,与其说是一部作品集,不如说是一张认知地图。它绘制了一条曲折的路径,标记了何处是险峰,何处是迷雾,何处我曾跌落,以及何处我窥见了新的地平线。

它不完美,但它真实。而真实,是一切建设的起点。

感谢这段旅程,也感谢一路上所有的碰撞与启示。

Morzen Vector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