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精细化的体系(如学术论文的定义范式)容易形成「认知催眠」,感知者习惯被动接受确定性结论,反而丧失质疑能力。

案例1:父母带小孩子去外面见世面、但在学习生活中父母什么事情都在监督和辅助孩子做好【作业没抄好也要去刻意问班主任】,这真的“开阔”了视野吗?孩子缺乏主动性,导致激素分泌阈值高从而陷入“复杂急躁”的状况。

案例2:科学的过确定性带来的思维僵化,学术资料的可读性变得极低,若二次解构、进行演化分支将较为困难。比如西医无法像中医一样权衡各种变量,只是针对性治疗。体系化难以权衡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案例3:中文论文的AI率查询:滕王阁序和和荷塘月色被判定AI率为100%时,中国的学术界已经进入把优美的文字扭曲成晦涩难懂、用各种修饰手段过度降低AI率的惨状。这引发作者们对论文内容的沉思:“我究竟是在写一篇论文?还是将原有的方法论扭曲?这样的论文给后人的参照价值是不可理喻的。”

案例4:抖音,短视频算法,精细化针对性的推送让人目不暇接,三五秒一滑暗应了人类的生理成瘾机制。当Cocomelon借鉴短视频的机制,用高BPM值的音乐和快速切换的画面把欧美和英语母语者的小孩子孵化成自闭症时。社会正潜在进入思维僵化,当深度思维难以惠及群众,那么思维的线性化和部分人类的“自动化”将难以避免。

案例5:社会运转的自动化,社会工作对人类时间和精力的剥夺,正悄然让人失去探索的欲望。当各类欲望横流,工作流程僵化,大部分公司都在用它的产品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时。我们或许已经悄然失去静下来理解世界的能力——哪怕是感知一阵风、一颗草、一条细水慢慢的流动,当静成为奢侈品时,正是人类的悲哀。

精细化是一种控制幻觉,以为把世界切得越细就越能掌控。但复杂系统的本质是涌现性,过度拆解反而丢失整体。探索的乐趣来自未知。当一切都被预定义,好奇心就死了。